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工作 > 学习资料 > 正文 >

学习资料2018年第十二期

时间: 2018-11-29 点击次数:


●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重要文件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教政法〔201817号)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重要会议

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

干部队伍——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

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

健康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

彭清华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强调: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要讲话

 

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1123日)

习近平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缅怀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光辉生涯,学习和继承他的崇高精神风范,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继续奋斗。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

1898年,刘少奇同志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炭子冲。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中华民族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深重苦难之中,人民流离失所、国家山河破碎的悲惨境况令人痛彻心扉。刘少奇同志青年时代就立下拯救民族危难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反对袁世凯同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二十一条的斗争,写下了誓雪国耻,毋忘国耻的血书。在五四爱国运动洗礼下,他走上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并在1920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他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学习《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政治经济学》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坚信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这年冬天他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刘少奇同志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和人民事业。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同志在工人运动和党在白区工作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1922年春天,刘少奇同志根据党的指示回国,参与领导闻名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提高了党组织在工人群众中的威信。他组织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和汉冶萍总工会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工会组织,成为激励全国工人运动的一面旗帜,刘少奇同志也因此成为我国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刘少奇同志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武汉工人夺回英租界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刘少奇同志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先后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上海、北平、天津、哈尔滨等地领导党的地下工作,坚持从实际出发,披荆斩棘开展工作,同党内倾错误进行坚决斗争。他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遵义会议上坚定支持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主张。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前往民族救亡浪潮高涨的华北地区。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从思想上理论上清算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迅速恢复和发展党在华北地区的组织,实现了党在白区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全面抗战爆发后,刘少奇同志屡次临危受命,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华中局书记,领导在三大战略区发展党组织、开辟根据地、壮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他坚定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群众,出色完成党交付的重任。皖南事变后,刘少奇同志临危受命,出任新四军政委,同陈毅等同志一起,重建新四军军部,领导华中军民粉碎了国民党企图消灭新四军的阴谋,为把新四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一支铁军作出重大贡献。刘少奇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指导山东建立统一的政治军事领导中心,调整策略方针和各方面政策,使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局面。

1943年春,刘少奇同志回到延安,协助毛泽东同志领导延安整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筹备党的七大。他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同志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和我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最大的收获与最大的光荣,它将造福于我国民族至遥远的后代。他说:我们党和许多党员,曾经因为理论上的准备不够,因而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走了不少的不必要的弯路。但现在已经由于毛泽东同志的艰巨工作和天才创造,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在理论上作了充分准备,这就要极大地增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的信心和战斗力量,极大地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同志赴重庆谈判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中共中央主席,在形势急剧变化的重要关头,主持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东北实施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部署,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他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公开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刘少奇同志投入极大精力参与领导解放区土地改革,为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他受毛泽东同志委托对新民主主义经济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比较完整的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设想,为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制定新中国建设蓝图作了重要理论准备。他领导成立的华北人民政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中央人民政府提供了组织和干部基础。他率领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完成党中央赋予的重大使命,使新中国能够较快争取到国际上有力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长期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他主持制定土地改革法等文件,指导全国农村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他参与制定宪法,为新中国宪法制定和实施作出贡献。他参与我国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审议、实施,使国家经济发展有了明确方向和目标。他是新中国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用很大精力建立健全人民代表大会这个崭新的制度,主持制定一大批重要法律法规,为新中国法律制度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刘少奇同志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强调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特点采取适合中国情况的方法来进行建设。在党的八大上,他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科学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强调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要既有计划性,又有灵活性和多样性,充分利用自由市场,利用价值规律来调节生产。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高度重视由分配和物质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由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等问题,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在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决支持和指导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正确方针,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对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许多指导意见,认为如果生产关系跑到生产力的前头就会破坏生产力,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实行同产量联系起来的责任制,在企业领域倡导试办托拉斯,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提议改革物资管理流通体制,等等,这些重要意见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刘少奇同志为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重要建树。新中国成立后,他提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要求为更高的共产党员的条件而斗争,提出发展党员宁可数量少一些,但要保证质量,强调我们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如果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就不可能进行任何一个胜利的战斗,提醒警惕执政掌权后干部的变质腐化问题等,为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了积极探索。

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同志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不幸蒙冤致死。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仍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向党中央建议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人民书写的历史是最公正的。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为刘少奇同志平反昭雪,高度评价刘少奇同志的光辉一生。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和功勋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铭记。

同志们、朋友们!

刘少奇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奋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刘少奇同志是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共产党人坚持的初心,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就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永远忠诚。刘少奇同志说: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党员,为了党,为了社会进化与人类解放,为了千百万劳苦大众的共同长远的利益而奋斗到底,直至终身,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是最值得。他还强调: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刘少奇同志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白色恐怖下,他两次被捕入狱,面对严酷考验,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他在党内多次受到倾错误的排斥,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刘少奇同志50岁生日的时候,朱德同志在一首诗里称赞他:真理寻求得,平生能坚持。即使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艰难的时刻,他仍然誓言一个革命者,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牢记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在立根固魂上下功夫,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起来、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统一起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守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刘少奇同志是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说:我们党从来就不害怕指出与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过去的一切缺点与错误,都将成为我们今后争取胜利的教训。”“真理是最可靠的。他还说:必须把树立实事求是的作风,作为加强党性的第一个标准。针对那些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歪风邪气,刘少奇同志严厉批评说,这不但是同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不相容,也不止是党性不纯的表现,而且是丢掉了共产党人应该有的忠诚老实的态度,是丧失党性的表现。刘少奇同志一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也鼓励别人讲真话。他一生为真理而奋斗,凡符合实际的,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就坚持;凡经过实践检验不符合实际的,他就勇于在工作中加以改正。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始终实事求是,勇于直面问题,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让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刘少奇同志是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说:共产党员的精神,是积极上进的精神、独立创造的精神。”“要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必须有意识地把较为艰苦和困难的工作担当起来。他还说:共产党员的革命气概,应该是充分估计困难,而且在最困难的时候,还是挺起腰杆前进。刘少奇同志在革命紧急关头,总是不避艰险,到最困难的地方去,挑最重的担子。1936年初,党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去北方局工作,有同志对他说:你这次去白区,是重返虎穴,任务艰巨呐!他果断回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他负责中央一线工作,领导克服困难的斗争。面对各种复杂险峻的形势,刘少奇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在复杂的环境中统揽全局、缜密分析,提出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

共产党人必须做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担当者,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坚持党的原则第一、党的事业第一、人民利益第一,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以强烈的使命感,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跟上时代要求,跟上实践要求,跟上人民要求,创造性开展工作,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刘少奇同志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说:革命者要改造和提高自己,必须参加革命的实践,绝不能离开革命的实践;同时,也离不开自己在实践中的主观努力,离不开在实践中的自我修养和学习。他还说:一个共产党员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一切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体现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这也是不可能的。针对革命胜利后一些人骄傲自满,认为不读马列主义的书也能当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的糊涂认识,他说: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刘少奇同志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更善于把这两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用来指导实践发展。刘少奇同志观察问题深刻透彻,分析事物鞭辟入里,揭露矛盾尖锐泼辣,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可贵品格。刘少奇同志深刻总结和提炼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和提炼我们党治党治国的历史经验,为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

重视学习是我们党推动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大兴学习之风,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学习本领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第一位本领,同时要善于把学到的本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

——刘少奇同志是心系人民、廉洁奉公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说过: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再无自己的特殊利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即是真理的最高标准,即是我们党员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刘少奇同志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勤务员。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严厉批评把个人利益摆在党和人民利益之上的种种自私自利的思想。刘少奇同志对讲排场、摆阔气、假公济私的现象深恶痛绝,强调这是绝对不能允许的。他说:我们党从最初起,就是为了服务于人民而建立的,我们一切党员的一切牺牲、努力和斗争,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福利和解放,而不是为了别的。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大的光荣和最值得骄傲的地方。他在白区工作时,经常经手几万元的党的活动经费,但他分文不动,每天只买些萝卜烩点馍维持生活。他经常轻装简从,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心系群众安危。他同掏粪工人时传祥结下的友情,成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生动缩影。家乡的一些亲戚看到他当了国家主席,跑到北京找他办事,刘少奇同志严肃告诉他们:不错,我是国家主席,硬着头皮给你们办这些事,也不是办不成。可是不行啊!我是国家主席不假,但我是共产党员,不能随便行使自己的职权。他回家乡农村调查时,有时睡在养猪场饲养员用过的铺了稻草的木板床上,有时睡在县委会议室的一张长方形的会议桌上,有时睡在大队部用两条长凳架着的门板上。他教育子女不能搞特殊化、不能脱离群众,要求身边工作人员不请客、不迎送,不准向地方提任何要求和接受任何礼物。他还对子女说:爸爸是人民的儿子。你们也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这些平凡小事体现了一名真正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本色。

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就要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全党同志要时刻牢记,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同志们、朋友们!

刘少奇同志说过:共产主义事业是我们的终身事业。我们终身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这个事业,而不是为了别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风雨无阻、砥砺前行。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是刘少奇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一生奋斗的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近百年的不懈奋斗,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近70年的风雨前行,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开拓前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进取,埋头苦干,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目标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2402版)


同舟共济创造美好未来

——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莫尔兹比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奥尼尔总理,

尊敬的陶里卡主席,

各位工商界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很高兴来到景色宜人的莫尔兹比港,同大家相聚在太平洋探索者号上。在当今世界经济风起云涌、风险挑战凸显的形势下,我们同在一条船上,一起谋划发展合作,具有特别的意义。

这次工商峰会的主题在颠覆性变革时代促进包容:规划共同未来,寓意深刻。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但发展失衡未有根本改观。全球治理体系加快变革,但治理滞后仍是突出挑战。

当今世界的变局百年未有,变革会催生新的机遇,但变革过程往往充满着风险挑战,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选择曾经给世界带来迥异的历史轨迹。

亚太地区有着亚太经合组织这样的成功故事。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和发展顺应了开放融合的历史潮流,顺应了亚太地区谋求发展的强烈愿望,顺应了各国人民携手应对挑战的共同需要。亚太的开放合作不仅激荡着太平洋,也活跃了世界经济的海洋。如今的亚太,是全球最具增长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也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然而,不是所有故事都这么美好,人类也有过惨痛教训。上世纪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陷入了滔天浩劫。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曾经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烈的珊瑚海战役、瓜达尔卡纳尔战役。今天,这片海面已经波澜不惊,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上的风风雨雨。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们回顾历史,是要以史为鉴,不让历史悲剧重演。面对历史大潮,如何才能为世界经济发展把握正确方向?如何才能为国际社会找到有效治理思路?这里,我愿提出以下主张。

第一,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经之路,多边贸易体制为各国带来了共同机遇。在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今天,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紧密联系,各国都是全球合作链条中的一环,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大势,客观认识世界发展变化,以负责任、合规矩的方式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如果人为设置壁垒,切断各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不仅违背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也不符合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既是短视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采取正确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走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老路,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自我封闭只会失去世界,最终也会失去自己。

亚太经合组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驱。茂物目标将于2020年到期,我们应该着眼2020年后合作愿景,坚持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

第二,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我们应该把人民福祉放在首位。世界上所有国家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也不能阻挡发展中国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应该致力于加强发展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让所有国家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大的公平,也是国际社会的道义责任。

我们应该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纳入本国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根据自身国情推动普惠发展,积极构建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官方发展援助承诺,增加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我们应该加强发展在国际经济政策协调中的地位,在讨论制定贸易和投资、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等各领域政策和规则时应该有明确的发展视角,为各国营造共同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和稳定环境。特殊与差别待遇是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基石。这一原则不能否定,否则将动摇多边贸易体制的根基。

第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融互鉴。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异不应该成为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对抗的理由。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拥抱世界的丰富多样,努力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谋求和谐共处、合作共赢。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一副药方不可能包治百病,一种模式也不可能解决所有国家的问题。生搬硬套或强加于人都会引起水土不服。

第四,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当前,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迭代周期不断缩短。大数据、3D打印、人工智能,这些曾经的科学幻想,如今已经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用,未来已经来到我们身边。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我们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路径,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更好应对各自和共同的发展挑战。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公平和效率、资本和劳动、技术和就业的关系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课题,处理不当将导致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我们应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引领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服务人民是科技创新的本质要求,各国都有权通过自身努力和国际合作从科技创新中受益。科技创新成果不应该被封锁起来,不应该成为只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设立知识产权制度的目的是保护和激励创新,而不是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我们应该共同探讨建立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制度体系,营造国际合作环境,让科技创新成果为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第五,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让各国人民痛定思痛,建立了以联合国为主体,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机制的全球治理框架。虽然这个框架并不完美,却是人类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为过去几十年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规则为基础加强全球治理是实现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规则应该由国际社会共同制定,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搞实用主义、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要想公平有效,必须跟上时代。我们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变革过程应该体现平等、开放、透明、包容精神,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遇到分歧应该通过协商解决,不能搞小圈子,不能强加于人。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国与国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拉开了序幕。40年来,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在风雨中砥砺前行,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40年来,中国人民勇于探索、真抓实干,凭着一股开拓创新的拼劲,一股自力更生的韧劲,把中国建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今天,是中国人民干出来的!

——40年来,中国人民敞开胸怀、拥抱世界,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198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超过147倍,累计吸引外资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最大的旅游市场、130多个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

——40年来,中国人民聚焦发展、造福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22.8倍,贫困人口减少了7.4亿,就业人员翻了一番,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中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

——40年来,中国人民立己达人、共谋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实施负责任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较高贡献率,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5年前,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促进各国各地区互联互通,形成联动发展格局,为世界经济拓展新的增长空间。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广受欢迎,中国已经同1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大批重大合作项目已经落地生根。

我要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合作平台,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没有地缘政治目的,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不会关起门来搞小圈子,不是有人说的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而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中国将于明年4月在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欢迎亚太工商界朋友积极参与。

回首4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国人民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面向未来,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将继续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今年以来,中国陆续宣布了一系列新的开放举措,包括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营商环境,大幅降低1449种日用消费品、1585种工业品等商品进口关税,将汽车整车和零部件税率分别降到13.8%6%,实现进口抗癌药全部零关税。随着111日新一轮降税措施实施,中国关税总水平已经降到7.5%,超出了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也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新的负面清单,在金融、汽车、飞机、船舶等领域进一步开放。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排名比去年提升30多位,成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欢迎和鼓励各类企业公平竞争,也将充分保障它们的合法权益。

一周前,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行,吸引了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3600多家企业参展,40多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成交额达到578亿美元。4500多名各界知名人士出席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中国用行动证明了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决心。欢迎大家明年参加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我相信,中国近14亿人口的大市场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在座许多企业家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贡献者、受益者,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工商界是引领亚太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希望你们发挥企业家精神,勇做经济全球化的弄潮儿,继续为决策者提出明智建议,推动各国采取积极务实政策,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合作,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共同发展繁荣闯出新的天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亚太经合组织因水结缘。刚才登船时,望着广袤无边的大海,我想到了同舟共济这个词。让我们握稳舵盘、把准航向、齐力划桨、乘风破浪,共同驾驶着世界经济的大船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1802版)

 


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2018115日,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王室代表,

尊敬的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各代表团团长,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175月,我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经过一年多筹备,在各方大力支持下,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正式开幕了!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来自五大洲的各方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着眼于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这体现了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推动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是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这届进口博览会以新时代,共享未来为主题,就是要欢迎各国朋友,把握新时代中国发展机遇,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实现共同繁荣进步。共有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3600多家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

我衷心希望,参会参展的各国朋友都能广结良缘、满载而归!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同时,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受到冲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风险挑战加剧。这就需要我们从纷繁复杂的局势中把握规律、认清大势,坚定开放合作信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

世界上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说其是历史大势,就是其发展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但无法阻止历史规律发生作用。历史大势必将浩荡前行。

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经贸活力的重要动力。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了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各国应该坚持开放融通,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经贸往来,植根于各国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需要。纵观国际经贸发展史,深刻验证了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的规律。各国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就能打通血脉;如果以邻为壑、孤立封闭,国际经贸就会气滞血瘀,世界经济也难以健康发展。各国应该坚持开放的政策取向,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提升多边和双边开放水平,推动各国经济联动融通,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各国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减少负面外溢效应,合力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各国应该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交流、融合。

——各国应该坚持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是第一动力。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突破世界经济发展瓶颈。世界经济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回升态势尚不稳固,迫切需要各国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造福人类是科技创新最强大的动力。在休戚与共的地球村,共享创新成果,是国际社会的一致呼声和现实选择。各国应该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前沿领域合作,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各国应该坚持包容普惠,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追求幸福生活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人类社会要持续进步,各国就应该坚持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各国应该超越差异和分歧,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包容发展,携手应对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砥砺前行,依靠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同时,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

今年4月,我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说过,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我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脚步不会停滞!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脚步不会停滞!

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国将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中国将始终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动力源,中国将始终是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中国将始终是全球治理改革的积极贡献者!

为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国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推进力度。

第一,激发进口潜力。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中国将顺应国内消费升级趋势,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增强,培育中高端消费新增长点,持续释放国内市场潜力,扩大进口空间。中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削减进口环节制度性成本,加快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中国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中国真诚向各国开放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要年年办下去,而且要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越办越好。

第二,持续放宽市场准入。4月份我宣布的放宽市场准入各项举措,目前已基本落地。中国已经进一步精简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减少投资限制,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中国正在稳步扩大金融业开放,持续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特别是外国投资者关注、国内市场缺口较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将放宽外资股比限制。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第三,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中国将加快出台外商投资法规,完善公开、透明的涉外法律体系,全面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中国将尊重国际营商惯例,对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中国将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坚决依法惩处侵犯外商合法权益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各国都应该努力改进自己的营商环境,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不能总是粉饰自己、指责他人,不能像手电筒那样只照他人、不照自己。

第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中国将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差别化探索,加大压力测试,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试验田作用。中国将抓紧研究提出海南分步骤、分阶段建设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加快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进程。这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将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第五,推动多边和双边合作深入发展。中国一贯主张,坚定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对世界贸易组织进行必要改革,共同捍卫多边贸易体制。中国愿推动早日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加快推进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国将认真实施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的八大行动。中国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机制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将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同相关国家一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搭建更多贸易促进平台,鼓励更多有实力、信誉好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深化生态、科技、文化、民生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为全球提供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7%,其中第三季度增长6.5%,符合预期目标。全年粮食产量可望保持在1.2万亿斤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企业利润、财政收入、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看,中国经济运行都处于合理区间,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重要基础。同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中国经济增长仍居世界前列。

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大家完全可以抱着乐观态度。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中国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合作加快推进。中国具有保持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不确定性有所上升,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一些领域风险挑战增大。总体看,这些都是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我们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加以解决,成效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13亿多人口的大市场,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经历了5000多年的艰难困苦,中国依旧在这儿!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

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大气力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中国人民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中国就一定能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我曾经在上海工作过,切身感受到开放之于上海、上海开放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为了更好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决定,一是将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鼓励和支持上海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为全国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二是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三是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国主办,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和众多国家共同参与,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我希望各位嘉宾在虹桥国际经贸论坛上深入探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新思路,共同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懈奋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0603版)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8111日)

习近平

 

大家好!今天,我们召开这个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对经济发展形势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我向在座各位民营企业家和全国广大民营企业家,致以诚挚的问候!

刚才,几位民营企业代表发了言,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发言和关心的问题,我讲几点意见。

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破除所有制问题上的传统观念束缚,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打开了大门。1980年,温州的章华妹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1987年,全国城镇个体工商等各行业从业人员已经达569万人,一大批民营企业蓬勃兴起。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兴起了新一轮创业兴业、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很多知名大型民营企业都是这个时期起步的。

党的十五大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重申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党的十九大把“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大政方针进一步确定下来。

201634日,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专门就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发表了讲话,阐明了党和国家对待民营经济的方针政策。今天开这个会,目的是集思广益、坚定信心、齐心协力,保持和增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良好势头。

今年1020日,我专门就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强调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这一点丝毫不会动摇。

一、充分肯定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概括起来说,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民营企业由201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28家。我国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成为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家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我国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积累了大量财富,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必须保管好、使用好、发展好,让其不断保值升值,决不能让大量国有资产闲置了、流失了、浪费了。我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惩治国有资产领域发生的腐败现象,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同时,我们强调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有的人发表了一些否定、怀疑民营经济的言论。比如,有的人提出所谓“民营经济离场论”,说民营经济已经完成使命,要退出历史舞台;有的人提出所谓“新公私合营论”,把现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曲解为新一轮“公私合营”;有的人说加强企业党建和工会工作是要对民营企业进行控制,等等。这些说法是完全错误的,不符合党的大政方针。

在这里,我要再次强调,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写入了宪法、党章,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任何否定、怀疑、动摇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言行都不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都不要听、不要信!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总之,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制度。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正确认识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近来,一些民营企业在经营发展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民营企业家形容为遇到了“三座大山”: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这些困难和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多重矛盾问题碰头的结果。

一是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风险积聚,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明显抬头,给我国经济和市场预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民营企业占我国出口总额的45%,一些民营出口企业必然会受到影响,那些为出口企业配套或处在产业链上的民营企业也会受到拖累。

二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结果。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扩张速度会放缓,但消费结构全面升级,需求结构快速调整,对供给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行业集中度一般会上升,优势企业胜出,这是市场优胜劣汰的正常竞争结果。市场有波动、经济有起伏、结构在调整、制度在变革,在这样一个复杂背景下,部分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是难免的,是客观环境变化带来的长期调整压力。对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样都需要逐步适应。

三是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结果。近年来,我们出台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实不好、效果不彰。有些部门和地方对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大政方针认识不到位,工作中存在不应该有的政策偏差,在平等保护产权、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有些政策制定过程中前期调研不够,没有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对政策实际影响考虑不周,没有给企业留出必要的适应调整期。有些政策相互不协调,政策效应同向叠加,或者是工作方式简单,导致一些初衷是好的政策产生了相反的作用。比如,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过程中,有的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惜贷不敢贷甚至直接抽贷断贷,造成企业流动性困难甚至停业;在“营改增”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规范征管给一些要求抵扣的小微企业带来的税负增加;在完善社保缴费征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对这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一部分民营企业经营比较粗放,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负债过高,在环保、社保、质量、安全、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稳健甚至不合规合法的问题,在加强监管执法的背景下必然会面临很大压力。

应该承认,当前一些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是现实的,甚至相当严峻,必须高度重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困难是发展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一定能在发展中得到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落实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民营经济就一定能够实现更大发展。

三、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这些都是前进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面对困难挑战,我们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必胜信心。一是我国拥有巨大的发展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国有13亿多人口的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阶段,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孕育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蕴藏着可观发展空间。二是我国拥有较好的发展条件和物质基础,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不断增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总储蓄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三是我国人力资本丰富,有9亿多劳动力人口,其中超过1.7亿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800多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仍然明显。四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土地总量资源丰富,集约用地潜力巨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空间支撑。五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同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增长仍居世界前列。六是我国拥有独特的制度优势,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动力,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整体呈现复苏回暖势头,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潮流。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保持了稳定增长势头,同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贸易总额均实现增长。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加快推进,成为我们外部经济环境的新亮点。

总之,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此,要抓好6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

第一,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要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行动各项工作,实质性降低企业负担。要加大减税力度。推进增值税等实质性减税,而且要简明易行好操作,增强企业获得感。对小微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可以实施普惠性税收免除。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既要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逃避税,又要避免因为不当征税导致正常运行的企业停摆。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降低企业成本。一些地方的好做法要加快在全国推广。

第二,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优先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甚至融不到资问题,同时逐步降低融资成本。要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解决不敢贷、不愿贷的问题。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对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的民营企业,有关方面和地方要抓紧研究采取特殊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避免发生企业所有权转移等问题。对地方政府加以引导,对符合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向、有前景的民营企业进行必要财务救助。省级政府和计划单列市可以自筹资金组建政策性救助基金,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严格防止违规举债、严格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前提下,帮助区域内产业龙头、就业大户、战略新兴行业等关键重点民营企业纾困。要高度重视三角债问题,纠正一些政府部门、大企业利用优势地位以大欺小、拖欠民营企业款项的行为。

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要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给民营企业发展创造充足市场空间。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推进产业政策由差异化、选择性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清理违反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的政策文件,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第四,完善政策执行方式。任何一项政策出台,不管初衷多么好,都要考虑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虑实际执行同政策初衷的差别,考虑同其他政策是不是有叠加效应,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高工作艺术和管理水平,加强政策协调性,细化、量化政策措施,制定相关配套举措,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去产能、去杠杆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执行同样标准,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落实政策,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对民营企业断贷抽贷。要提高政府部门履职水平,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执行政策不能搞“一刀切”。要结合改革督察工作,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的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市场公平竞争审查等利好民营企业的改革方案专项督察,推动落实。

第五,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成长,不能成为挂在嘴边的口号。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打交道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并不意味着领导干部可以对民营企业家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对他们的合法权益不予保护,而是要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服务。各相关部门和地方的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听取民营企业反映和诉求,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支持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方面的工作情况,要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人民团体、工商联等组织要深入民营企业了解情况,积极反映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企业改革创新。要加强舆论引导,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对一些错误说法要及时澄清。

第六,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稳定预期,弘扬企业家精神,安全是基本保障。我们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是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是为了惩治党内腐败分子,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坚决反对和纠正以权谋私、钱权交易、贪污贿赂、吃拿卡要、欺压百姓等违纪违法行为。这有利于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健康环境。纪检监察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有时需要企业经营者协助调查,这种情况下,要查清问题,也要保障其合法的人身和财产权益,保障企业合法经营。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我多次强调要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最近人民法院依法重审了几个典型案例,社会反映很好。

我说过,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希望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民营企业家要讲正气、走正道,做到聚精会神办企业、遵纪守法搞经营,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守法经营,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遵守的原则,也是长远发展之道。要练好企业内功,特别是要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新一代民营企业家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民营企业还要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02 02版)


●重要文件

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党内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

  第三条 党支部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守党章,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三)坚持践行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组织引领党员、群众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党员、群众的主心骨。

  (四)坚持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严肃党的纪律,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增强生机活力。

  (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第二章 组织设置

  第四条 党支部设置一般以单位、区域为主,以单独组建为主要方式。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社区、社会组织、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连(中)队以及其他基层单位,凡是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支部。

  党支部党员人数一般不超过50人。

  第五条 结合实际创新党支部设置形式,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规模较大、跨区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商业街区、商务楼宇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

  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单位,应当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规模适当、便于管理的原则,成立联合党支部。联合党支部覆盖单位一般不超过5个。

  为期6个月以上的工程、工作项目等,符合条件的,应当成立党支部。

  流动党员较多,工作地或者居住地相对固定集中,应当由流出地党组织商流入地党组织,依托园区、商会、行业协会、驻外地办事机构等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

  第六条 党支部的成立,一般由基层单位提出申请,所在乡镇(街道)或者单位基层党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并批复,批复时间一般不超过1个月。

  基层党委审批同意后,基层单位召开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支部委员会或者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批复和选举结果由基层党委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

  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委可以直接作出在基层单位成立党支部的决定。

  第七条 对因党员人数或者所在单位、区域等发生变化,不再符合设立条件的党支部,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予以调整或者撤销。

  党支部的调整和撤销,一般由党支部报所在乡镇(街道)或者单位基层党委批准,也可以由所在乡镇(街道)或者单位基层党委直接作出决定,并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

  第八条 为执行某项任务临时组建的机构,党员组织关系不转接的,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主要组织党员开展政治学习,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等,一般不发展党员、处分处置党员,不收缴党费,不选举党代表大会代表和进行换届。

  临时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由批准其成立的党组织指定。

  临时组建的机构撤销后,临时党支部自然撤销。

  第三章 基本任务

  第九条 党支部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党组织及本党支部的决议。讨论决定或者参与决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重要事项,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群众,努力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突出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关怀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老党员。做好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依规稳妥处置不合格党员。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群团组织,支持它们依照各自章程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

  (五)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程序、严肃纪律,发展政治品质纯洁的党员。发现、培养和推荐党员、群众中间的优秀人才。

  (六)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七)实事求是对党的建设、党的工作提出意见建议,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重要情况。教育党员、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八)按照规定,向党员、群众通报党的工作情况,公开党内有关事务。

  第十条 不同领域党支部结合实际,分别承担各自不同的重点任务:

  (一)村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工作,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领导村级治理,建设和谐美丽乡村。贫困村党支部应当动员和带领群众,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社区党支部,全面领导隶属本社区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围绕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增进群众福祉开展工作,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组织整合辖区资源,服务社区群众、维护和谐稳定、建设美好家园。

  (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按规定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服务改革发展、凝聚职工群众、建设企业文化,创造一流业绩。

  (四)高校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证教学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完成。

  (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支部,引导和监督企业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依法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建设企业先进文化,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六)社会组织中的党支部,引导和监督社会组织依法执业、诚信从业,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增强政治认同,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承担社会责任。

  (七)事业单位中的党支部,保证监督改革发展正确方向,参与重要决策,服务人才成长,促进事业发展。事业单位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党支部,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作出决定。

  (八)各级党和国家机关中的党支部,围绕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开展工作,发挥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协助本部门行政负责人完成任务、改进工作。

  (九)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流动党员开展政治学习,过好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评议,引导党员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充分发挥作用。对组织关系不在本党支部的流动党员民主评议等情况,应当通报其组织关系所在党支部。

  (十)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党员实际情况,组织参加学习,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听取意见建议,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作用。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十一条 党支部党员大会是党支部的议事决策机构,由全体党员参加,一般每季度召开1次。

  党支部党员大会的职权是:听取和审查党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按照规定开展党支部选举工作,推荐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候选人,选举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讨论和表决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延长预备期或者取消预备党员资格;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表扬、组织处置和纪律处分;决定其他重要事项。

  村、社区重要事项以及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必须经过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

  党支部党员大会议题提交表决前,应当经过充分讨论。表决必须有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党员到会方可进行,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为通过。

  第十二条 党支部委员会是党支部日常工作的领导机构。

  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1次,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召开,对党支部重要工作进行讨论、作出决定等。党支部委员会会议须有半数以上委员到会方可进行。重要事项提交党员大会决定前,一般应当经党支部委员会会议讨论。

  第十三条 党员人数较多或者党员工作地、居住地比较分散的党支部,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原则,应当划分若干党小组,并设立党小组组长。党小组组长由党支部指定,也可以由所在党小组党员推荐产生。

  党小组主要落实党支部工作要求,完成党支部安排的任务。

  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1次,组织党员参加政治学习、谈心谈话、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

  第十四条 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由党支部书记召集并主持。书记不能参加会议的,可以委托副书记或者委员召集并主持。党小组会由党小组组长召集并主持。

  第五章 组织生活

  第十五条 党支部应当严格执行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经常、认真、严肃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参加所在党支部或者党小组组织生活。

  第十六条 党支部应当组织党员按期参加党员大会、党小组会和上党课,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

  三会一课应当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以两学一做为主要内容,结合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确定主题和具体方式,做到形式多样、氛围庄重。

  党课应当针对党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回应普遍关心的问题,注重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定期为基层党员讲党课,党委(党组)书记每年至少讲1次党课。

  党支部每月相对固定1天开展主题党日,组织党员集中学习、过组织生活、进行民主议事和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开展前,党支部应当认真研究确定主题和内容;开展后,应当抓好议定事项的组织落实。

  对经党组织同意可以不转接组织关系的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可以将其纳入一个党支部或者党小组,参加组织生活。

  第十七条 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组织生活会一般以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或者党小组会形式召开。

  组织生活会应当确定主题,会前认真学习,谈心谈话,听取意见;会上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确整改方向;会后制定整改措施,逐一整改落实。

  第十八条 党支部一般每年开展1次民主评议党员,组织党员对照合格党员标准、对照入党誓词,联系个人实际进行党性分析。

  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的程序,组织党员进行评议。党员人数较多的党支部,个人自评和党员互评可以在党小组范围内进行。党支部委员会会议或者党员大会根据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情况,提出评定意见。

  民主评议党员可以结合组织生活会一并进行。

  第十九条 党支部应当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党支部委员之间、党支部委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每年谈心谈话一般不少于1次。谈心谈话应当坦诚相见、交流思想、交换意见、帮助提高。

  党支部应当注重分析党员思想状况和心理状态。对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和出现重大困难、身心健康存在突出问题等情况的党员,党支部书记应当帮助做好心理疏导;对受到处分处置以及有不良反映的党员,党支部书记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第六章 党支部委员会建设

  第二十条 有正式党员7人以上的党支部,应当设立党支部委员会。党支部委员会由35人组成,一般不超过7人。

  党支部委员会设书记和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等,必要时可以设1名副书记。

  正式党员不足7人的党支部,设1名书记,必要时可以设1名副书记。

  第二十一条 村、社区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其他基层单位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届任期3年。

  党支部委员会由党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一般由党支部委员会会议选举产生,不设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由党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选出的党支部委员,报上级党组织备案;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委员出现空缺,应当及时进行补选。确有必要时,上级党组织可以指派党支部书记或者副书记。

  建立健全党支部按期换届提醒督促机制。根据党组织隶属关系和干部管理权限,上级党组织对任期届满的党支部,一般提前6个月以发函或者电话通知等形式,提醒做好换届准备。对需要延期或者提前换届的,应当认真审核、从严把关,延长或者提前期限一般不超过1年。

  第二十二条 党支部书记主持党支部全面工作,督促党支部其他委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抓好党支部委员会自身建设,向党支部委员会、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报告工作。

  党支部副书记协助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党支部其他委员按照职责分工开展工作。

  第二十三条 党支部书记应当具备良好政治素质,热爱党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本领,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党员、群众中有较高威信,一般应当具有1年以上党龄。

  第二十四条 上级党组织应当结合不同领域实际,突出政治标准,按照组织程序,采取多种方式,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

  村、社区应当注重从带富能力强的村民、复员退伍军人、经商务工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社会工作者、大学生村官、退休干部职工等群体中选拔党支部书记。对没有合适人选的,上级党组织可以跨地域或者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党支部书记。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组织可以选派优秀干部到村、社区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指导、帮助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主要承担建强党支部、推动中心工作、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职责任务。符合条件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主任。

  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也可以由本部门本单位其他负责人担任。根据工作需要,上级党组织可以选派党员干部担任专职党支部书记。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一般从管理层中选任党支部书记,应当注重从业务骨干中选拔党支部书记。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由上级党组织选派党支部书记。

  加强党支部书记后备队伍建设,注意发现优秀党员作为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培养,建立村、社区等领域党支部书记后备人才库。

  第二十五条 上级党组织应当经常对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委员进行培训。

  党支部书记培训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对新任党支部书记应当进行任职培训。中央组织部组织开展党支部书记示范培训,地方、行业、系统一般根据党组织隶属关系,分层分类开展党支部书记全员轮训。党支部书记每年应当至少参加1次县级以上党组织举办的集中轮训。注意统筹安排,防止频繁参训,确保党支部书记做好日常工作。

  对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其他委员的培训应当突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政策、基本知识及党务工作基本要求,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规党纪等内容。注重发挥优秀党支部书记传帮带作用。

  第二十六条 注重从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中选拔乡镇和街道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和招聘事业单位人员。

  培养树立党支部书记先进典型,对优秀党支部书记给予表彰表扬。

  第二十七条 党支部委员会成员应当自觉接受上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加强互相监督。

  党支部书记每年应当向上级党组织和党支部党员大会述职,接受评议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八条 建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支部工作机制。对不适宜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委员职务的,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作出调整。对存在换届选举拉票贿选、宗族宗教和黑恶势力干扰渗透等问题的,上级党组织应当及时严肃处理。

 第七章 领导和保障

  第二十九条 各级党委(党组)应当把党支部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建设,定期研究讨论、加强领导指导,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县级党委每年至少专题研究1次党支部建设工作。

  各级党委(党组)书记应当带头建立党支部工作联系点,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第三十条 党委组织部门应当经常对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分析研判,加强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扩大先进党支部增量,提升中间党支部水平,整顿后进党支部。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层党委一般应当配备专兼职组织员,加强对党支部建设的具体指导。

  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应当注意通过党支部了解掌握党员干部日常表现,干部考察应当听取考察对象所在党支部的意见。

  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纳入县级党委组织部备案管理。

  第三十一条 村、社区党支部工作纳入县级党委巡察监督工作内容。

  第三十二条 抓党支部建设情况应当列入各级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判其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情况的重要依据。对抓党支部建设不力、各项工作不落实的,上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应当进行约谈。对党支部建设出现严重问题,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应当按照规定严肃问责。

  第三十三条 各级党组织应当为党支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给予经费保障。增强村、社区党支部运转经费保障能力,落实村、社区党支部书记报酬待遇,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建立正常增长机制。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工作经费支持。加强村、社区和园区等领域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办公议事、开展党的活动、提供便民服务等综合功能。

  县级以上党委管理的党费每年应当按照一定比例下拨到党支部,重点支持贫困村党支部、困难国有企业党支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流动党员党支部、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等开展党的活动。

  第八章

  第三十四条 村、社区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按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五条 中央军事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条例,制定相关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条例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181028日起施行。其他有关党支部的规定与本条例不一致的,按照本条例执行。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26 01版)


教育部关于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教政法〔20181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强化标准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以下简称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现就完善教育标准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教育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标准是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工作质量、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尺度,是一种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语言。近年来,我国教育标准化工作不断加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标准,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同时,与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和教育现代化需求相比,教育标准化工作还存在制定标准不够科学规范、组织实施标准不够习惯经常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标准意识不强,标准观念尚未树立,还没有形成事事有标准、按标准办事的习惯;标准体系还不健全,标准供给还存在缺口,部分重点领域标准缺失;标准制定机制不完善,标准化工作的规范性还要进一步提高;标准质量还有待提高,动态调整机制不健全,部分标准存在老化问题;标准实施力度有待加大,实施机制还不完善;教育标准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强,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等等。

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教育标准的重要性愈益凸显。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引导我国教育总体水平逐步进入世界前列,必须增强标准意识和标准观念,形成按标准办事的习惯,提升运用标准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可观察、可量化、可比较、可评估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标准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明确教育标准的分类

根据标准化法,本意见所称教育标准,是指教育领域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

教育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以及对标准的制定、实施进行监督。

教育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教育领域的技术要求,应制定国家标准。根据标准化法,教育部依据职责负责教育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项目提出、组织起草、征求意见和技术审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立项、编号和对外通报。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批准发布或者授权批准发布。对满足基础通用、与强制性国家标准配套等需要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推荐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国家标准”是标准化法规定的专属名词,未经过以上程序制定发布的教育标准,不得冠以“国家标准”名称。

对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需要在全国教育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教育部制定,具体包括立项、组织起草、审查、编号、批准发布等。根据《行业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在行业标准批准发布后30日内,应当将已发布的行业标准及编制说明连同发布文件各一份,送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需要在特定行政区域内统一的教育领域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通报教育部。

三、规范教育标准制定程序

制定教育标准应当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基础上,深入调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保证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时效性。

制定教育标准要处理好必要性和可行性、统一性和特色化、刚性约束和鼓励创新的关系,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和城乡差距,给基层探索创新的空间。要统筹好不同领域的教育标准,保持标准相互衔接,避免标准之间的冲突。强制性标准、教育部规范性文件引用的推荐性标准为底线要求,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出台并实施更高标准。

制定推荐性标准,应当组织由相关方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起草、技术审查工作。制定强制性标准,可以委托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未组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应当成立专家组承担相关标准的起草、技术审查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专家组的组成应当具有广泛代表性。

标准编写参照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定。标准应当按照编号规则进行编号。编号规则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教育领域的行业标准代号为JY

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根据反馈和评估情况对标准进行复审。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经过复审,对不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的应当及时修订或者废止。

四、完善教育标准体系框架

加快制定、修订各级各类学校设立标准、学校建设标准、教育装备标准、教育信息化标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学科专业和课程标准、教育督导标准、语言文字标准等重点领域标准,加快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国际视野、内容科学、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教育标准体系,实现教育标准有效供给。重点加快以下领域标准研制:

学校设立标准。完善设立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标准。

学校建设标准。加快制定、修订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

教育装备标准。完善学校、幼儿园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出台教育装备分类标准,组织研制装备标准建设规划,加快完善教育装备配备标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研制寄宿制学校生活设施标准,加强实验实践、艺术、体育、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建设,制定、修订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和康复设施设备配备标准并开展无障碍环境改造。

教育信息化标准。研制教育信息化设施与设备标准、软件与数据标准、运行维护与技术服务标准、教育网络安全标准、教育信息化业务标准、在线教育和数字教育资源标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学校运行和管理标准。各省(区、市)合理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分类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规范。

学科专业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依据,修订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各学科学业质量要求。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案和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国家课程标准。完善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逐步健全特殊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教育督导评价标准。研制督政工作分类标准、地方政府教育等职能部门及各级各类学校督导评估标准、各级各类教育评估监测标准、督学队伍建设标准。研制义务教育县域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明确国家教育考试考场基本要求。建立来华留学质量标准。逐步建立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教师队伍建设标准。健全教师资格标准、教师编制或配备标准、教师职业道德标准、教师专业标准、教师培养标准、教师培训标准、教师管理信息标准等。研制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

语言文字标准。建设信息化条件下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体系。研制相关语音标准、文字标准、语汇标准、语法标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标准和外语应用标准。

五、完善教育标准实施机制

提高运用标准的意识和能力,加大标准执行力度,政策制定、行政许可等要积极引用标准和有效使用标准。强化依据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鼓励将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提炼总结成教育标准,通过标准方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向社会公开其执行的教育标准。

鼓励依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规定成立的学会、协会等社会团体制定教育领域的团体标准,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团体标准实施效果良好,且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制定要求的,团体标准发布机构可以申请转化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

加大教育标准宣传力度,推广教育标准化工作成功经验,解读教育标准文本,让标准化理念在教育领域深入人心,更好了解标准、自觉使用标准。加大标准公开力度,强制性标准文本应当免费向社会公开,推动免费向社会公开推荐性标准文本。

六、健全教育标准管理机制

按照“管业务必须管标准”原则,将教育标准制定和宣传贯彻实施与业务工作密切结合。不断完善本业务领域标准体系,制定并实施教育标准年度计划。统筹用好标准与标准类政策文件两种管理方式与手段,根据需要及时将标准类政策文件转化为标准。教育部司局和教育领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

加大教育标准化工作经费保障力度,通过专项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确保对纳入工作计划的标准制定、修订支持力度。

七、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积极参与教育领域国际标准化活动,主动参加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并承担有关职务。加大国际教育标准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注重吸收借鉴国际经验。推动中国教育标准“走出去”,加强与主要国家之间标准互认,做好中国教育标准外文版翻译出版工作。

教育部

201811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20181116日)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美丽四川,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来抓,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生态文明体系初步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持续转变,环境污染防治初见成效,生态系统保护明显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美丽四川建设扎实推进。

同时,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少数干部绿色发展理念树得不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产业结构偏重、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污染物排放处于高位;区域性流域性污染较重,季节性区域大气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流域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治理能力保障支撑不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足,环境监管的科技化信息化水平不高。这些问题,成为重要的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明显短板。

进入新时代,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全省上下必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力度、加快治理、加紧攻坚,坚决打好标志性污染防治重大战役,加快推进美丽四川建设,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力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各地、各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全面系统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一)落实党政主体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省、市、县三级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各有关部门要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年度工作计划和措施。各市(州)、省直有关部门每年将落实情况向省委、省政府报告。建立污染防治攻坚重点县清单,实行省直部门、国有大型企业、科研院所与重点县“一对一”结对攻坚。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常态长效机制。加强力量配备,继续夯实网格化监管基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纵深发展。完善交办、巡查、约谈、督察机制,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督察。定期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督察“回头看”,推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二)强化考核问责

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约束性生态环境保护指标为导向的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对接落实中央出台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研究制定我省《实施细则》,对生态环境保护依法行政情况、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相关方面开展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奖励激励制度,对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地区予以项目支持。

严格责任追究。对市(州)党委、政府及负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省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执行不到位、污染防治攻坚任务完成严重滞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约谈主要负责人,同时责成其向省委、省政府作出深刻检查。对年度目标考核任务未完成、考核不合格的市(州)、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不得评优评先。对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干部,不得提拔使用或转任重要职务。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违法违规审批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对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生态严重破坏的,对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高发、应对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推诿扯皮、没有完成工作任务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目标

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建成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区,美丽四川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实现生态环境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到2020年,全省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5%,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环境达标比例力争超过5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均比2015年减少16%。到2035年,全省大气环境质量根本好转。

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到2020年,全省87个国考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总体高于81.6%,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6%,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优良比例高于90%,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2.8%13.9%。到2035年,全省水环境质量根本好转,水生态系统趋于健康。

土壤环境质量趋稳向好。到2020年,全省大宗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处置,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5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可控。

五、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优化空间布局。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不符合不衔接不适应的于2020年年底前完成调整。严格环境准入,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立足各类主体功能区定位,制定差别化环境准入政策。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产业布局开展规划环评,调整优化不符合生态环境功能定位的产业布局、规模和结构。严格控制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环境风险项目。对国家级新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达标改造。加快城市建成区、重点流域的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2018年年底前,相关城市政府就此制定专项计划并向社会公开。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能源、冶金、建材、有色、化工、电镀、造纸、印染、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全面推进清洁生产改造或清洁化改造,构建绿色产业链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数字经济等产业,着力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按照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工作部署,制定全省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方案,进一步强化产业、环保、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约束,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加大钢铁等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继续化解过剩产能,严禁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对确有必要新建的必须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防范过剩和落后产能跨地区转移。“十三五”期间燃煤发电机组、粗钢、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等行业完成国家确定的去产能目标任务。

(二)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加强资源能源节约。强化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推进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健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体系,大幅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物耗,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大力发展节能和环保服务业,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积极探索区域环境托管等新模式。

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推动建设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推进废金属、餐厨废弃物、废塑料、城市污泥等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置。到2020年,75%以上的国家级园区和5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服务区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30%以上。

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深入实施“气化全川、电能替代、清洁替代”工程,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和“西电东送”基地。鼓励研究推广清洁煤技术,实施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区域煤炭减量替代,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重大耗煤项目。科学有序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电资源。以民族地区风电基地和光伏扶贫为重点推进新能源发展。建设全国页岩气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面淘汰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10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7.81%,天然气消费比重达到16.19%,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23.91%以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

(三)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

积极倡导绿色生活。将培育绿色生活方式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美丽乡村和文明单位(社区)创建,鼓励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行动。提倡绿色居住,节约用水用电,合理控制夏季空调和冬季取暖室内温度。

大力推行绿色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打造健康支持性环境,推行绿色消费,落实快递业、共享经济等新业态环保行为规范,推广环境标志产品、有机产品等绿色产品。

鼓励支持绿色出行。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公交都市”建设,大幅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例,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服务平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推动城市群城际铁路公交化改造运行。到2020年,市区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鼓励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加快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

六、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战役”

(一)打赢蓝天保卫战

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为刚性要求,制定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划定全省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强化结构调整、工程治理、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

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快火电、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成都平原地区全面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到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比2015年下降5%以上。开展大气氨排放控制试点,到2020年具备改造条件的燃煤电厂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施工扬尘监管,建立管理清单,全面落实建筑工地扬尘防控措施。严格渣土运输规范化管理,提高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加强对脏车在城市道路上的行驶管理。鼓励采用绿色建材,大力发展装配式、被动式建筑,提高新建绿色建筑比例。推进城镇留白增绿,提高城市绿化率。2020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县城达到60%以上,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成都市建成区绿色建筑达到80%以上。

加强移动源污染治理。强化柴油货车超标排放专项治理,严格新车生产销售和注册登记环节的环保达标监管,严控高排放车辆跨区域转移。在各级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推广和应用新能源汽车。开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专项检查。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控,划定低排放控制区。加快油品升级,按期供应国六标准汽柴油,加大车用燃油、非道路移动机械用燃油、车用尿素水溶液质量监管,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和使用非标车(船)用燃料行为,彻底清除黑加油站点,鼓励节油减排技术市场化推广。内河和江海直达船舶必须使用硫含量不大于10毫克/千克的柴油。加快机场、港口岸电设施建设,到2020年,长江干线水上服务区和待闸锚地基本具备船舶岸电供应能力。

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体系,提高空气质量预报预警能力,加强重污染天气联合会商预报,严格实施区域联防联控联治,统一预警分级标准、信息发布、应急响应。科学确定重污染天气期间管控措施,全面实施污染源清单制管理,每年更新污染源清单,落实“一厂一策”。实施建材等重点行业错峰生产,减缓重污染天气影响。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比2015年减少25%

(二)打赢碧水保卫战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积极探索流域智慧管理体制机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并重,突出抓好严重污染水体治理、良好水体保护,编制实施十大重点流域污染防治规划。以沱江、岷江、涪江、渠江流域为重点治理区域,以嘉陵江、大渡河、青衣江、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长江干流为重点保护区域,强力削减总磷、氨氮、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到2020年,十大河流一级支流全面消除劣Ⅴ类水质。

大力开展严重污染水体治理。有关市(州)、县(市、区)政府制定实施不达标水体限期达标规划,对沱江流域石亭江、鸭子河、青白江、毗河、九曲河、阳化河、绛溪河、球溪河、釜溪河、濑溪河10条支流,岷江流域府河、新津南河、江安河、毛河、醴泉河、思濛河、越溪河、金牛河、茫溪河9条支流,涪江流域琼江、郪江、凯江3条支流,渠江流域州河等严重污染水体实行重点整治,全面推动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河道内源污染综合治理,开展水生态系统整治,确保考核断面限期达标。

大力开展优良水体保护。加强金沙江、雅砻江、泸沽湖、紫坪铺水库、白龙湖等水质优良河湖保护,严格控制河流湖库周边开发建设活动,集中解决部分区域污染问题,持续提升河流湖库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紫坪铺水库风险防范,确保下游地区用水安全。建立健全赤水河、嘉陵江、泸沽湖等省际联防联控机制,严防跨省流域污染。

(三)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全省范围内涉及长江流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实施生态修复、资源保护、污染治理协同推进,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通过3年攻坚,基本解决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全省长江流域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破坏问题。

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出发,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大普查,评价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估长江流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划定高风险区域,从严实施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严禁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严控中上游沿岸地区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涉磷、造纸、印染、制革等项目。

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加强沿河环湖生态保护,修复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清理整顿长江经济带无序开发的小水电,加强小水电日常监督监测。2020年年底前,拆除一批无环评手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位于自然保护区、阻隔河流生态系统的小水电并同步实施生态修复。“十三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建设5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实施长江流域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保障干流、主要支流和湖泊基本生态用水。全面整治长江岸线,构筑岸线绿带。

加强沿江突出问题整治。开展长江沿岸化工园区、企业污染排查与整治,依法查处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延伸陆域1公里范围内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化工企业,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依法关闭,鼓励企业搬入合规园区。加强危化品生产运输贮存全过程智能管控。根据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设置排污口,坚决取缔各类非法排污口,到2020年完成所有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实施入河污染源排放、排污口排放和水体水质联动管理。开展打击沿江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专项行动,加强尾矿、磷石膏渣等大宗固体废物综合整治和利用。清理整顿非法采砂、非法码头,全面清除不合规码头。强化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现有船舶到2020年全部完成达标改造,港口、船舶修造厂环卫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城市设施建设规划。

(四)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强力推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国家挂牌督办的100个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项目,有序开展县城和重点城镇黑臭水体治理。切实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全面加强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着力解决市政排水管网不配套、部分老城区仍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等历史欠账问题,尽快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杜绝污水直排下河。完善污水处理收费政策,各地要按规定将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尽快调整到位,原则上应补偿到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置设施正常运营并合理盈利。加强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深入推进垃圾处理处置,加强城市河道底泥污染治理,有效减少垃圾及内源污染。积极开展河道生态修复,恢复河流水生态,提升河流自净能力。通过3年综合整治,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5%,流经城镇河流水质明显改善。

(五)打好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攻坚战

巩固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整治成果,严防问题反弹。大力推进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建立“党政督导、市级指挥、县级实施”三级联动组织体系,整治一批不合格水源地,建设保护一批优质水源地,撤销一批劣质水源保护区,确保2018年年底前完成。进一步强化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规范化建设和问题整治,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居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处置。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97.6%;县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高于9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80%。加强水源地风险防控,加快推进单一水源供水的地级及以上城市备用水源或应急水源建设,提升监测监控和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饮用水水质监管,加强部门联动,实施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全过程管理。定期监(检)测、评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供水单位供水和用户水龙头水质状况,县级及以上城市至少每季度向社会公开一次。

(六)打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攻坚

战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强力推进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推进方案。重点加快沱江、岷江等重点流域和乡镇以上城镇污水和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标改造、管网配套、污泥处置、再生水利用,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和改(扩)建。统筹推进产业园区(集聚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执行排水许可制度。到2019年,全省城市、县城、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5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成都城市建成区达到10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95%。到2020年,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园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城乡生活垃圾基本实现安全有效处置。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运营和监管。完善治污设施收费政策和征管办法,合理提高征收标准。强化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监管能力建设,加快形成覆盖全省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省、市、县三级监管网络体系,提升在线监管、预警与应急能力,到2019年,全省运营中的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在线监管全覆盖。

(七)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

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强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实施方案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实现全省行政村环境整治全覆盖。合理选择集中式或分散式污水处理方式,持续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5万个,50%左右的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9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

推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畜禽规模养殖环境监管,全面依法取缔未按规定建设和超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发展适应性畜牧业,推广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技术,坚持种植和养殖相结合,就地就近消纳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开展秸秆全域综合利用和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开展重点江河湖库破坏生态环境的养殖方式综合整治。实施化肥、农药负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和废弃农膜回收,完善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制度。到2020年,全省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八)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攻坚战

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按照“先停后治”原则,采取关停取缔一批、整合搬迁一批、整改提升一批等措施,实施分类整治。加快建立长效机制,强化“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基本消除“散乱污”企业污染问题。2018年年底前,成都平原地区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2020年,全省基本完成“散乱污”企业整治。

关停取缔一批。对不能按照整合搬迁、整改提升措施整治和逾期未完成达标改造的“散乱污”企业,坚决执行切断工业用水、切断工业用电“两断”措施,妥善处理好遗留问题后,达到清除原料、清除产品、清除生产设备“三清”要求,依法予以关闭。

整合搬迁一批。综合分析评价工业园区外不符合相关规划的“散乱污”企业,对可以通过整合搬迁实现合法生产的,按照产业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原则,搬迁至工业园区并实施升级改造。

整改提升一批。对环境污染小、具备整改条件、能完善相关手续,且通过环保、安全、工艺装备升级等整改可以达到相关标准实现合法生产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企业要制定整改计划和方案,明确整改完成时限,实施限期治理。

七、扎实推进土壤环境治理

(一)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

加强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排查和整治。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严禁在重度污染耕地种植食用农产品。2018年年底前,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20年年底前,编制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目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风险隐患排查,强化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推进德阳市旌阳区、崇州市、泸州市龙马潭区等城市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推进西昌市、石棉县等22个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整治,对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推进德阳市、泸州市、凉山州3个省级土壤环境风险管控试点示范区和崇州市、绵阳市安州区、犍为县等8个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示范区建设。建立污染地块联动监管机制,将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要求纳入用地规划和供地管理,严格控制用地准入,强化暂不开发污染地块的风险管控。2020年年底前,完成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严格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搬迁改造过程中拆除活动的环境监管。

(二)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

加强垃圾分类处置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垃圾焚烧发电,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到2020年,全面建成垃圾处理系统,实现所有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全覆盖,大中型城市实现密闭化收运;完成非正规化垃圾堆存点整治。推进农村垃圾就地分类、资源化利用和处理,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

(三)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推进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开展重点行业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处置情况调查。完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转移等管理制度,加强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能力建设,实施全过程监管。严厉打击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清废行动。以德阳市、攀枝花市、凉山州等为重点,开展大宗固体废物调查整治,加大磷石膏综合整治,控制增量、减少存量。评估有毒有害化学品在生态环境中的风险状况,严格限制高风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出口,并逐步淘汰、替代。到2020年,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新增40万吨/年以上,危险废物产处矛盾根本好转,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隐患基本消除。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到2020年年底,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八、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30.45%,到2020年,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落图落地,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省“一张图”,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制定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保护修复方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监测预警与评估考核,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控。

(二)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

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川南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生态工程。开展重点工程造林、长江廊道造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建设森林湿地草原生态屏障重点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逐步提高天然林管护补助标准。实施川西北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0%,国土绿化覆盖率达到70%,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5%,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1万平方公里。

(三)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

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立健全国家公园政策制度体系。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调整和优化一批自然保护区,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收归省管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机制,配强管理人员。到2020年,完成全省自然保护区范围界限核准和勘界立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重点保护和建设若尔盖、长沙贡玛、泸沽湖湿地及西昌邛海、泸州长江湿地公园等一批示范基地,开展退耕还湿、退牧还湿、退养还滩和人工湿地建设,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17个,新建和完善湿地公园60个,湿地保护修复2621万亩,营建河流渠系绿色生态廊道2万公里。推进自然保护区“天空地一体化”监控平台。2018年年底前,县级及以上政府全面排查违法违规挤占生态空间、破坏自然遗迹等行为,制定治理和修复计划并向社会公开。开展自然保护区联合执法检查和“绿盾行动”,推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限期整改到位。落实《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编制实施横断山南段、大巴山等5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规划,建设珍稀濒危物种生态保护小区。切实保护水生野生动植物,加快推进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改善和修复水生生物生境,强化重要珍稀濒危物种的就地、迁地保护和人工繁育基地建设。

(四)加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与源头防控,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责任制和企业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完成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对环境风险企业和污染物排放实施清单管理,划定高风险区域。严密防控垃圾焚烧等重点领域生态环境风险。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对接近或超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实施预警提醒和差异化限制。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健全省、市、县三级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环境应急预案电子备案系统,加强省、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应纳入储备体系。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完善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城市放射源与放射性废物安全收贮率达100%,提升突发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地质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九、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加强监管力量建设。加快完成生态环境保护机构改革,整合分散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统一监管。按照机构规范化、装备现代化、队伍专业化、管理制度化要求,整合组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队伍,列入政府执法部门序列,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完成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统一着装、统一标识、统一证件、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健全区域流域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跨地区环保机构,加快推行沱江流域等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积极探索依托公安机关组建生态环境保护警察队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落实乡镇(街道)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到2020年,乡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开发区、高新区)全部明确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适应的监管机构及专(兼)职人员。

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生态环境质量达标地区要保持环境指标稳定并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达标地区的市、县级政府,于2018年年底前制定实施限期达标规划,向上级政府备案并向社会公开。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活动。加快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对固定污染源实施全过程管理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按行业、地区、时限核发排污许可证,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强化发证后监管和处罚。到2020年,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建成固定源环境管理核心制度,实现“一证式”管理。建立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健全严惩重罚制度。

(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环境保护税征收使用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资金投入向污染防治攻坚战倾斜,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财力状况、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探索组建省生态环境保护投资集团,设立省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基金。推进社会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采取直接投资、投资补助、运营补贴等方式,规范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对政府实施的环境绩效合同服务项目,公共财政支付水平同治理绩效挂钩。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和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政府投入体系,保证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设施建设、日常监管等经费。健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运营投入机制。完善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的价格、财税、投资等政策,研究出台“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激励政策。

加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金融产品。按规定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开展碳排放权、用能权、排污权等生态环境权益的市场化、资本化试点,健全环境资源权益交易制度,出台用能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加快建设西部环境资源交易中心。

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建立范围更广、制度更健全的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制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逐步提高补偿水平。探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补偿试点示范,研究制定综合性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办法。推进横向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开展项目合作、园区共建、飞地经济等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合作。完善赤水河流域跨省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深化沱江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

完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建立绿色生产消费的法规制度和政策导向,制定出台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修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办法》《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鼓励支持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市(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

加强“两法衔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完善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引导社会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

严格监管执法。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强化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司法移送等手段,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严惩监测数据造假、超排漏排偷排等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保障体系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统筹建设全省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健全生态环境质量预警评估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搭建大数据中心,完善监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统一信息发布。到2020年,实现盆地区域空气污染物传输通道全覆盖,重点流域、重点断面自动预警全覆盖,基本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科技支撑。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大气、水、土壤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示范。充分运用高校、科研院所、环保企业的科研技术力量,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生态环保省级高端智库,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制订地方环境标准,开展环境技术规范和政策、资源环境承载力核算及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推进环境健康调查监测评估技术体系建设,编制省污染防治适用技术目录,积极开展环保科技项目示范。编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监控平台。

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机构队伍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部门领导班子建设,确保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相协调。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建立全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人才、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高层次领军专业人才,强化后备干部人才战略储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

(五)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引导。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实现中小学、高校、职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全覆盖。公共机构尤其是党政机关带头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推行绿色办公,创建节约型机关。开展重大环境决策风险评估,建立政府、企业环境社会风险预防和化解机制,推进邻避问题防范化解。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加强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及时主动公开。健全生态环境新闻发布机制,曝光突出环境问题,报道整改进展情况。

强化排污者主体责任。健全环境保护信用评价制度,将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依法公开排污信息。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落实企业污染治理赔偿责任。全面排查工业污染源,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2018年年底前,重点排污单位全部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备并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依法公开排污信息。到2020年,实现长江经济带省域范围内的入河排污口监测全覆盖,并将监测数据纳入长江经济带综合信息平台。

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加大公众开放力度,2020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有奖投诉举报制度。培育、发展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保护生态环境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

(来源:《四川日报》20181126 01版)


省委、省政府印发

《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

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日前,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主要内容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贯彻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整体谋划经济区发展和城市群建设,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生态功能,全面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和各区域板块多支联动作用,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统筹布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加快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明确定位、差异发展。立足区域比较优势,突出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域发展战略、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实现路径,统筹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差异化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

——协调联动、整体提升。加强规划对接、设施互通、产业协作、服务共享、市场开放、生态共治,在资源统筹、政策共享、机制对接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动区域之间及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增强全省经济综合实力。

——重点突破、务求实效。统筹谋划经济区发展和城市群建设,重点在新兴增长极打造、全省经济副中心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开放开发平台搭建和开放大通道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形成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建立健全战略实施保障体系,完善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创新协同治理、合作共建、利益分享、激励考核等机制,综合运用各类政策,探索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

——省级统筹、地方主体。加强省级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统筹指导,强化战略统筹、要素配置、政策支持等,明确市(州)实施主体责任,充分调动各地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

(三)总体目标到2022年,区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逐步发展壮大,全省经济副中心初步形成,县域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全省经济实力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更加有效,各区域板块发展联动性、协同性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成都发展能级进入全国前列。集聚集成和转化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加快向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迈进,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环成都经济圈各城市能级显著提升。初步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成都平原城市群带动其他区域梯次发展作用充分显现。

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初步建成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川东北经济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成效明显。川陕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初步建成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攀西经济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特色经济培育壮大,初步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更加突出。生态经济加快发展,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

二、支持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进一步增强成都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和转化能力,增强对全省其他区域的引领辐射带动能力,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成都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带动区域发展、参与全球合作,建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体系,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四)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支持成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以成都为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发展世界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以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为突破口,加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软件、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形成全国领先、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地。聚焦发展新经济新业态,大力培育一批本土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层次,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和国际消费城市。推进总部成都建设和总部经济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的总部经济骨干企业集群。支持成都设立蓉欧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建立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体系。

(五)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加快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高质量建设成都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平台,推进院校地创新合作,规划建设环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知识经济圈,建设专业化梯级孵化体系。成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西南中心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天府技术交易市场。全面提升菁蓉汇”“创交会”“欧洽会等创新活动载体,构建覆盖全省的创新创业对接平台,着力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

(六)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加快完善金融产业体系,增强资本管理、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等核心功能。建设区域性要素交易中心,支持一带一路金融服务中心与非国际储备货币交易中心等新型要素市场落户成都,打造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发展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等新金融业态,打造天府金融品牌,提高国家西部金融中心软实力。争取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等知名交易所及配套机构在成都设立法人分中心或服务中心,鼓励支持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中国区总部。

(七)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打造现代文创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创新先导型、内容主导型、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文创产业类型,大力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等八大产业,引领带动全省文创产业整体提升。深度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多元文化交流互鉴,彰显创新开放包容的现代天府文化新魅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集聚一批高水平创作人才,不断推出优秀文艺作品。培育一批现代文化企业,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八)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推动全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高标准建设成都领馆区,争取更多领事机构、国际组织落户。加快大型国际会议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金砖国家电影节、四川电视节等重大活动,引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论坛对话、前沿品牌展会、国际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入境游。务实推进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和中国欧洲中心建设,打造两国双园”“多国多园,加快建设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推进成都国际铁路港和天府国际机场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支持成都新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拓展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功能。深化成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

(九)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高起点建设国际空港新城和青白江铁路枢纽港,推进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构建国际航空客运和货运战略大通道,形成空中丝绸之路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完善成都铁路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成都经自贡至宜宾、成都经南充至达州至万州高铁建设。以成都为战略支点推动建设四向开放通道,打造新的泛亚铁路大通道,优化提升成都至钦州港铁海联运通道,提高中欧班列(蓉欧快铁)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成都至贵阳、成都至兰州(西宁)等重点铁路建设,积极推进成都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改造。加快成都至宜宾、成都至丽江、成都经天府国际机场至潼南高速公路建设,实施成都至重庆、绵阳、乐山、南充、广元等高速公路通道扩容。整合航空港、铁路港、公路口岸等资源优势,探索建设多式联运示范区。持续扩容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和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互联带宽,提升网间互联互通性能。巩固成都国家级网络枢纽地位,打造一带一路重要通信节点和国际信息港。

(十)高标准规划建设天府新区。突出公园城市特点,充分体现生态价值,强化开放带动、创新赋能、智能制造、绿色示范、高端服务等引领作用,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新兴增长极,树立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建设总部集聚区、高新技术企业服务区和改革创新示范区,提升国际通道、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功能。加快建设天府中心、西部博览城、成都科学城、天府文创城,规划建设天府创新城,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功能区。支持眉山创新谷、眉山加州智慧城等重点项目建设。研究完善天府新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十一)大幅提高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开放式现代教育新生态,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开展多元交流合作,促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设国家西部医学中心,优化全域医疗资源布局,加快推进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等基地建设,大力引进高水平国际医疗机构,构建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其他市(州)延伸。扩大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居民基本住房保障,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全面增强城市生态功能。

三、提升环成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

环成都经济圈包括绵阳、德阳、乐山、眉山、遂宁、资阳、雅安7市。环成都经济圈要主动融入成都,统筹产业和服务功能布局,实现错位互补、有机融合、一体发展,推动内圈城市与成都同城发展,着力构建成渝最便捷交通走廊,建设创新驱动、高端引领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围绕成都主干共同打造西部地区最具活力、最具优势的现代化城市群,带动其他经济区梯次发展。

(十二)提升环成都经济圈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以眉山、遂宁、资阳、雅安为重要支撑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增强城市群集聚发展功能。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超常发展。支持德阳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支持眉山建设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支持资阳建设成渝门户枢纽型临空新兴城市。支持乐山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支持遂宁建设成渝发展主轴绿色经济强市。支持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充分发挥乐山、雅安等节点城市作用,增强城市群发展整体协同性,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十三)完善城际交通网络。着力构建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南北综合交通中轴线,加快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都至乐山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建设,新开工成都至绵阳高速公路扩容、成都至南充高速公路扩容等项目,加快推进德阳中江至遂宁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完善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际快速路网,提高互联互通水平,提升城际通道与城市路网衔接转换效率。积极开展绵遂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编制实施成都平原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统筹推进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和公交化运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骨架、相邻中心城市间1小时通达的城际综合运输网络,加快形成成都平原经济区一环七射公交化开行格局。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更好发挥现有基础设施效益,有力支撑综合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十四)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发展示范带。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突破口,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争取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促进改革试验与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协同。支持德阳、绵阳、遂宁等地国家级开发区和资阳临空经济区、符合条件的经济功能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关键共性技术跨区域联合攻关和转化,集中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积极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数据资源开放整合,率先打造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统一行政审批事项、审批要件、审批流程、办理时限,探索推进行政审批跨市无差别化受理,推动质量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结果互认。

(十五)促进产业分工有机协作。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区产业布局一体化,推动成都非中心城市核心功能、部分产能向环成都经济圈疏解转移,支持环成都经济圈各市加强与成都产业协作配套。围绕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打造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清洁发电设备、轨道交通装备、核技术应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国际口腔装备材料基地,着力构建成德绵、成德资、成眉乐、成雅甘产业联动区。组建经济区内各产业园区、开发区等平台联盟,共同开展投资促进活动。大力推进旅游一体发展,共同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提升大成都、大峨眉等旅游品牌影响力。

(十六)推进公共服务对接共享。大力推动成都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向环成都经济圈延伸,探索实施民生一卡通。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鼓励优质学校跨市域建立分校或兼并托管薄弱学校,支持职业教育联盟跨区域合作发展。促进医疗资源协作共享,推动医疗保障区域统筹和无障碍转移接续,率先在基本医疗异地就医结算方面取得突破。推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合作,鼓励联建和跨市共建养老服务设施。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联合推进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传染病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及灾害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合作联动机制,推广成都社区治理的有益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机制。

(十七)建设安全绿色生态体系。针对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环境问题,健全污染防治联防联控联治机制,重点落实成都市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合力推进岷江、沱江、涪江等上下游污染协同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以龙门山、邛崃山、岷江大渡河、沱江、涪江等的沿山沿江地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建一带三廊道生态安全屏障。加快龙门山邛崃山沿山生态带自然生态系统修复,构筑生态隔离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进森林城市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遂宁观音湖、眉山东坡湖、雅安汉源湖等示范工程。

四、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川南经济区包括宜宾、泸州、内江、自贡4市。川南经济区要创新发展,主动承担我省南向开放主战场重任,勇当南向开放排头兵,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依托陆上通道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和通道经济,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

(十八)发展壮大川南城市群。以加快一体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壮大以宜宾、泸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内江、自贡为重要支撑的川南城市群。支持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编制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规划,协同打造产业园区和城市新区。强化城市群合理分工、协作联动、优势互补,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和科研力量,增强人口集聚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宜宾建设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支持泸州建设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城市群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支持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重要节点城市和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服务中心。支持自贡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统筹沿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长江上游生态廊道建设,统筹岸线保护与建设,深化沱江流域(内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级试点。探索共建沱江流域生态经济带,打造长江上游绿色发展先行区。

(十九)突出南向开放大通道建设。新建成自宜350公里时速高铁、渝昆高铁,打通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昆明的高铁大通道。建成成都至贵阳铁路,加快隆黄铁路叙永至毕节段建设,积极推进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协同推动黄桶至百色铁路前期工作,打通通往北部湾最近出海货运通道。加快古蔺至习水、叙永至威信、宜宾至彝良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宜宾至威信、古蔺至金沙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密南向高速公路大通道。整合泸州、宜宾、乐山等地港口资源,建设长江上游(四川)航运中心,发展江海联运。建设西南(自贡)无水港,布局建设东盟物流产业园。建设蓉欧+”东盟国际班列内江基地。高水平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支持协同改革先行区比照自由贸易试验区享受改革制度性成果。强化大通关协作机制,支持泸州港、宜宾港建设国家开放口岸,打造四川主要水上外运口岸。支持宜宾、泸州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支持宜宾、泸州、内江、自贡新设综合保税区,推进泸州港、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系统运作,支持内江、自贡新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加快培育壮大外向型特色产业,搭建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扩大南向国际产能合作。

(二十)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川南城际铁路,开展泸州至遵义铁路规划研究工作,研究规划泸州、宜宾等城市轨道交通,加快成都至宜宾、泸州至荣昌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展大足经内江至南溪、泸州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实施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构建以城际铁路、高等级公路为骨架的城际快速路网,实现城市群、中心城区、县城与重点城镇等主要节点间的快速有效联接。统筹川南经济区开源节流解决城乡供水问题,开工建设向家坝灌区北总干渠一期工程,开展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研究。

(二十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工业绿色发展。推进区域产业布局一体化,支持组建跨区域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协同打造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培育国内领先的食品饮料、节能环保装备、智能终端、信息安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精细化工、新材料、通用航空和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等产业集群。加快四川长宁威远页岩气利用与就地转化,建设全国页岩气生产基地。加快发展竹、茶、生猪、肉牛、肉羊等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实施川南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推进自贡市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扩大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快打造川南旅游精品环线。

(二十二)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深化产教融合,探索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联盟。规范发展医疗联合体,推动川南4市医疗机构与成渝两地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优质医疗资源。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动机制。建设区域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推进公共就业同城化服务。深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服务,深入推进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加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合作,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协同加强流动人口和城市管理。整合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努力实现川南便民服务一卡通

五、推动川东北经济区振兴发展

川东北经济区包括南充、达州、广安、广元、巴中5市。川东北经济区要依托特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化工、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康养和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东向北向出川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甘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

(二十三)加快培育川东北城市群。以加快转型振兴为重点,培育建设以南充、达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广安、广元、巴中为重要支撑的川东北城市群。强化城镇功能定位和分工,促进区域内城镇协同发展。支持南充建设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枢纽节点。支持达州建设东出北上综合交通枢纽和川渝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达州与万州协同发展。支持广安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城市。支持广元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支持巴中建设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城市。协同推进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推动嘉陵江流域经济协作,加强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建设嘉陵江流域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二十四)建设东向北向进出川综合运输大通道。新建成南达万350公里时速高铁,同步推进西安经达州、广安至重庆高铁建设,形成成都经达州至万州至武汉通往长三角,以及成都经达州至万州至郑州至北京、经达州至西安通往京津冀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加快推进汉巴南铁路巴中至南充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开展重庆经遂宁至绵阳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南江至汉中、绵阳至西充、营山至达州、巴中至万源、广元至平武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南充至潼南、绵阳经苍溪至巴中、绵阳至广元高速公路扩容,以及镇巴经通江至广安、开江至梁平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强化通道与枢纽之间直通互联,提升东向北向高速公路通道能力。建成巴中机场,加快达州机场迁建和南充机场改扩建,开工建设阆中机场。协同重庆加快推进嘉陵江利泽航电枢纽建设,支持建设达州万州铁公水联运港,开辟经达州至万州港进入长江的货运出海新通道。

(二十五)加快特色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国家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区建设,推动天然气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就地加工转化,重点培育国内领先的油气化工、机械汽配、绿色食品、丝纺服装、建材家居、旅游康养等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富硒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优质中药材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红色文化和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二十六)深化川陕革命老区综合改革试验。创新资源开发体制机制,探索中央企业与资源地地方政府合作开发资源新模式。探索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南充、达州、广元等地机场按照国家开放口岸标准进行改扩建。支持南充、达州等新设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新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对口帮扶和社会扶贫机制,构建大扶贫格局。

六、促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

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攀西经济区要依托矿产、水能和光热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建设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二十七)提高攀西经济区城镇化水平。优化城镇布局体系和形态,推进安宁河谷和金沙江沿江城镇带协同发展,以县城为重点推进城镇化,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突出工业文明主题和三线建设文化特色,支持攀枝花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开展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示范。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和民族文化底蕴,支持凉山州建设全国同步全面小康示范州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二十八)加快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创新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战略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钒钛、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产业,探索建设钒钛新材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加快培育世界级钒钛材料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基地,把攀西建设成为综合利用水平高、经济发展效益优、资源能源消耗低、生态环境保护好的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二十九)发展壮大特色经济。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加快培育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业,加快建设大凉山彝族文化体验区和木里、盐源生态旅游示范区,协同推进大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环线建设,积极打造攀枝花工业文明旅游和阳光康养核心区。大力发展优质烟叶、优质粮油、草食畜牧、蚕桑丝绸、果蔬、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业,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科学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干流水电开发,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攀枝花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加强大凉山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助推彝区脱贫攻坚。

(三十)推进南向重要通道建设。加快推进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畅通成都经攀西通往滇中,衔接孟中印缅和中国中南半岛的铁路货运大通道。推进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前期工作,深化攀枝花至昭通铁路、宜宾至西昌铁路规划研究,加快G5京昆高速泸黄段改造、宜宾至攀枝花、攀枝花至大理、乐山至西昌等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开展西昌至昭通、西昌至香格里拉、德昌经会理至禄劝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西昌青山机场改扩建,研究开展攀枝花机场迁建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攀枝花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畅通经云南至东南亚、南亚陆路通道。

七、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包括甘孜州和阿坝州。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要坚持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良性互动,高质量完成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初步建成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和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三十一)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突出川西北生态功能,建设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构建长江、黄河上游高原生态安全屏障。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和修复,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湿地保护、退牧还草、防沙治沙、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若尔盖草原湿地生态功能区、以石渠为重点的中国最美高原湿地和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三江一河重点流域和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加强对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区域保护。实施川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和民生项目木材替代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和落实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三十二)发展生态经济。持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升大九寨环线、若尔盖草原、香格里拉环线、大熊猫等精品旅游品牌影响力,支持九寨黄龙、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海螺沟、格聂神山等重点景区建设提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促进旅游+”发展。围绕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提升高原无公害、绿色生态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序推进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科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带,大力培育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扶持藏药、唐卡、羌绣、藏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发展,助推藏区脱贫攻坚。

(三十三)畅通内联外达通道。开展藏区交通大会战,打造立体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做好川藏铁路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建设川藏铁路,建成投运成都(朝阳湖)至雅安段,加快推进雅安至林芝段前期工作并力争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成都至兰州(黄胜关)铁路建设和成都至西宁铁路前期工作,积极开展成都至格尔木铁路规划研究工作。加快汶川至马尔康、雅安至康定、绵阳至九寨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新开工马尔康至久治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康定至新都桥、汶川至川主寺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提升公路服务品质。建成甘孜机场,完成九寨黄龙机场口岸功能改造升级,提升康定、稻城亚丁、红原机场运营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会东民用运输机场前期工作。

(三十四)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实施藏区六项民生工程计划。统筹藏区新居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等,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十五年免费教育计划、“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以及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健全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提升贫困群众就业能力。整合省内对口援藏、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及定点帮扶等力量,聚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

八、推进五大区域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不同区域发展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深化协同联动,统筹推进城市间同城化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协同发展,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

(三十五)突出成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环成都经济圈内圈同城化,通过同城化发展共享发展环境、发展政策、发展资源、发展平台,赋予德阳、眉山、资阳成都优势。按照公园城市理念规划建设,加快提升发展能级,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将主干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整体一体化发展,推进空间规划无缝对接,着力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带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支持成都与其他经济区各市(州)多形式、多元化、多领域合作联动发展,推动通道、产业、平台、服务共建共享,建立研发设计在成都、转化生产在其他市(州)的产业互动模式,协同推动产业成链、开展集群招商,提升成都与德阳、广安、雅安、阿坝、甘孜、凉山等合作园区建设水平。

(三十六)加强经济区协同发展。发挥成都平原经济区转型发展排头兵、创新发展发动机、跨越发展压舱石的重要作用,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在开放大通道建设、产业统筹布局、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群发展、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等方面加强协同联动,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同提升成渝城市群发展能级;与攀西经济区在战略资源创新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把攀枝花和安宁河谷地区的特色资源、清洁能源优势转化为全省的发展优势;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世界级旅游线路和景区。推动川南经济区与攀西经济区在沿江开放和南向通道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打造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和生态经济走廊,带动川渝滇黔结合部深化合作。加强川东北经济区与川南经济区联系,协同推进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和成渝地区产业转移。推动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在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特色资源开发、扶贫开发等方面加强协作。推动川渝陕甘结合部、川甘青结合部深化合作。

(三十七)加强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积极发展飞地经济,鼓励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与内地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完善支持政策和利益分享机制。健全对口支援三州制度,深入推进省内外对口帮扶和定点帮扶,支持内地企业参与三州建设和扶贫开发,促进对口支援从单方受益为主向双方受益转化,推动扶贫协作从短期项目合作向长期战略协作拓展,提升民族地区自我造血功能。

九、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支持县(市、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补齐发展短板,持续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

(三十八)加强县域经济分类指导。按照中央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决策部署,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明确各类县域发展战略取向,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精准落地。健全各类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科学确定不同类型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建立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县域经济分类考核指标体系,按照有关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强县、进步县、先进县和天府旅游名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进行考评,加大对发展成效显著县(市、区)的奖励激励,推动县域经济差异化、特色化、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三十九)激发县域发展新动能。加快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扩权县管理体制,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撤县设市、撤县设区,在改革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赋予县级更大自主权。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妥推进撤乡设镇、乡镇撤并、村居撤并。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加快实现由镇向城转变,争取发展成为县域副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县域开发区扩区调位、提档升级,支持县域高标准建设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扩大民间投资,大力培育县域市场经济主体。

(四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强考核激励,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实施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推进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等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完善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强化战略实施保障

(四十一)加强战略实施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决策部署,健全省领导牵头负责的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调度,创新战略实施高效落实机制,加强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总体谋划、政策制定、组织实施、督促检查,推动区域间、市(州)间战略协同和实施协同。

(四十二)构建战略实施支撑体系。细化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各项目标任务,分区域制定实施意见,落实年度重点任务清单。结合我省十三五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期评估,修订五大经济区发展规划。按照差异化协同发展的要求,结合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划定工作,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制定区域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和引导目录。突出分类指导,强化奖励激励,制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支持政策,完善县域经济发展考核办法。探索共同出资设立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基金。

(四十三)落实战略实施工作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细化落实政策措施,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和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协作,推动战略部署落地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指导和服务,形成工作合力。要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对责任不落实、组织不得力、工作不见效的严肃问责追责。

(来源:《四川日报》20181120 01版)


●重要会议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严把标准公正用人拓宽视野激励干部

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1126日下午就中国历史上的吏治举行第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把德才标准,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激励干部积极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卜宪群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更需要重视、研究、借鉴历史。这对我们丰富头脑、开阔眼界、提高修养、增强本领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我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官吏选拔和管理,强调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国古代吏治思想和做法既积累了丰富的治吏经验,也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其中有不少封建糟粕,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安排中国历史上的吏治这个题目,目的是了解我国历史上吏治的得失,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一些借鉴。

习近平强调,要严把德才标准。德才兼备,方堪重任。我们党历来强调德才兼备,并强调以德为先。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干部在这些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选人用人必须把好政治关,把是否忠诚于党和人民,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是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是否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同时,要加快干部知识更新、能力培训、实践锻炼,要把那些能力突出、业绩突出,有专业能力、专业素养、专业精神的优秀干部及时用起来。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公正用人。用人以公,方得贤才。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心归根到底是对党、对人民、对干部的责任心,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敢于负责、公正无私,公平对待和使用干部。公正用人,公在事业,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出发选干部、用干部,坚持事业为上、依事择人、人岗相适。公正用人,公在风气,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做到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把政治生态搞清明。

习近平强调,要拓宽用人视野。要打开视野、不拘一格,把干部队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出发,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配置人才。要多选一些在重大斗争中经过磨砺的干部,同时要让没有实践经历的干部到重大斗争中去经受锻炼,在克难攻坚中增长胆识和才干。要注重从各个方面选拔专业化人才,优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

习近平指出,要激发干部积极性。全面从严治党的目的是更好促进事业发展,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作为选拔干部的根本依据,选拔任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要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同时要用科学办法进行管理,切实管到位、管到点子上,切实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习近平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现在,痕迹管理比较普遍,但重不重、留不留;检查考核名目繁多、频率过高、多头重复;文山会海有所反弹。这些问题既占用干部大量时间、耗费大量精力,又助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党中央已经对纠正这些问题提出了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要抓好落实。要控制各级开展监督检查、索要材料报表的总量和频次,同类事项可以合并的要合并进行,减轻基层负担,让基层把更多时间用在抓工作落实上来。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27 01版)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

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1031日下午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就这个问题作了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驱动下,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习近平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多学科综合、高度复杂的特征。我们必须加强研判,统筹谋划,协同创新,稳步推进,把增强原创能力作为重点,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夯实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支持科学家勇闯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努力在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和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确保我国在人工智能这个重要领域的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关键核心技术占领制高点。要主攻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在短板上抓紧布局,确保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强化科技应用开发,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我国海量数据和巨大市场应用规模优势,坚持需求导向、市场倒逼的科技发展路径,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形成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互相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习近平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创新添薪续力。我们要深入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特点,加强人工智能和产业发展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要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中发挥人工智能作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要发挥人工智能在产业升级、产品开发、服务创新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各产业变革,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要推动智能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适应智能经济、智能社会需要的基础设施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抓住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难点,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住房、交通、助残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创新智能服务体系。要加强人工智能同社会治理的结合,开发适用于政府服务和决策的人工智能系统,加强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和公共需求精准预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促进人工智能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深度应用,加强生态领域人工智能运用,运用人工智能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要加强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维护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全,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科技前沿知识,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加强统筹协调,加大政策支持,形成工作合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81101 01版)


彭清华在全省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尹力主持 柯尊平邓小刚出席

 

1127日,全省教育大会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部署要求,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省委副书记、省长尹力主持会议。省政协主席柯尊平、省委副书记邓小刚出席。

彭清华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系统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全省各地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坚持把发展教育摆在全省工作的优先位置来抓,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彭清华强调,要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审美素养、弘扬劳动精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力共育的良好环境,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大力抓好教师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探索改进教师招聘制度,加大对藏区彝区教师定向培养和教育的对口支持力度,打造一支有大德、大智、大爱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持续用力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解决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族地区教育等存在的问题短板,不断提升教育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彭清华强调,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和政治责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各级各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确保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教育工作各方面。党委政府要为学校办学安全托底,筑起维护校园安全的坚强防线,坚决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安全。

大会进行了分组讨论。当天下午的总结会上,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副省长杨兴平主持会议。成都市、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财政厅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省领导王铭晖、王正谱、黄新初、包惠、林书成;各市(州)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有关省直部门(单位)、中央驻川机构和在川科研单位负责人,部分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幼儿园负责人参加大会。

(来源:《四川日报》20181128 01版)

 

 

上一篇:学习资料2018年第十三期

下一篇:学习资料2018年第十一期